幼兒教師案例分析:我不要!
作者:趙紅梅 來源:北京大學附屬幼兒園 上傳時間:2019-06-26
得得剛上大班,在和爸爸媽媽或小朋友一起的時候話很多,也挺活潑的,但是在不認識的人面前就很別扭。
這天爸爸接得得回家,路上碰到了雙雙。兩個小朋友是發小,路上偶遇兩人都特別高興,能歌善舞的雙雙還跳起了剛學會的舞蹈。得得爸爸想到女兒平時在家那優美的舞姿,就對得得說:“你也把上次在家跳的舞蹈,給雙雙跳一下吧。”開心的得得立馬皺起了眉頭,生氣地對爸爸說:“我不要!”爸爸繼續對她說:“你也表演一下。沒事的,爸爸和你一起。”得得就是不愿意,而且情緒越來越激動,最后竟然大哭起來。當時的氣氛十分尷尬。爸爸不知道女兒為什么會這樣。
(案例提供 北京市西城區曙光幼兒園 謝平)
家長通常會認為,孩子敢于在人前表現是一種值得推崇的行為。如果孩子拒絕表現,家長就會產生焦慮,還會不甘心,于是就采用鼓勵的方式,試圖讓孩子改變
主意,但最后往往以失敗告終。就像案例中描述的,最后氣氛變得特別尷尬。那么,出現這種尷尬局面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?
原因分析
1.孩子的先天氣質決定的
氣質是表現在心理活動的強度、速度、靈活性與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種穩定的心理特征。人的氣質差異是先天形成的,受神經系統活動過程的特性所制約。
美國心理學家卡根將氣質分為抑制性和非抑制性兩種。抑制性氣質的兒童在面對陌生人或情景時,會出現害羞或者逃避反應。隨著經驗的增加,他們慢慢學會控
制自己,因此有時候看起來并不害羞。但是當他們面對不熟悉的挑戰或者環境時,仍然保持逃避型風格,會出現嚴肅、低沉的情緒,表現得不盡人意,扭捏、退縮。而非抑制性類型的兒童則自發表現出善交際的行為。
案例中的得得可能屬于抑制性氣質:在熟悉的人面前、個人覺得安全的環境里也很活潑,但在“路上”這個陌生的環境里,可能就不樂意表現了。這種孩子通常低調內斂,個性穩重,相比于那些過于喜歡人前表現的孩子,其實他們更能深入地沉浸在表演之中,感受表演本身的樂趣,表演效果也會不錯。
2.成人不經意的負面評價所致
兒童在2歲之后的3~4年里,認知能力逐漸發展,他們可以根據以往的經驗,對面臨的情景作出評估、推斷。如果孩子以前當眾表現的時候同伴得到表揚而自己沒有得到,或者成人把孩子和他人作比較:“今天某某跳得很好”“你看某某做得多好,像他那樣把胳膊伸直
了”等等,可能會讓敏感的孩子覺得自己不夠好,因此當面臨類似情景的時候,孩子就會采取回避、拒絕等策略來保護自己。案例中的得得也可能有這樣的負面體驗,尤其當雙雙已經跳起舞并得到大家認可之后,得得對爸爸的邀請馬上一口回絕了。
3.家長忽視了孩子人格發展過程中的主動性
3~6歲期間,兒童的人格發展進入主動對內疚階段,他們視自己為有權利的人,開始自己做決定。因此,當父母沒有征得孩子的同意,就在某種程度上一再將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的時候,越是有主見的孩子,就會反抗得越激烈。
從案例可以看出,爸爸因為眼前的情景喚起了對女兒跳舞的美好回憶,所以建議得得“你也表演一下”,這本來無可厚非。而正沉浸在欣賞同伴跳舞快樂之中的
得得沒有進行表演的打算,所以有點生氣地一口回絕了。爸爸缺乏對孩子觀點的尊重和情緒體察,而是自行把孩子的拒絕解讀為“害怕”。為了培養自己看中的“當眾表現”的膽量,于是鼓勵孩子“沒事的,爸爸和你一起!”結果事與愿違地起到了“補刀”的神效。
應對策略
每個孩子都會有自己的劣勢所在,每一種存在都有其合理性,作為父母,我們只能接受,沒理由拒絕。對于孩子發展中的短板,只要父母用心引導,它就會逐漸升高,不再以不利的狀態存在。建議家長從以下幾方面努力和嘗試。
1.尊重孩子的個性
每個孩子都不是完全復制父母,都有自己的特點;每個孩子也不會按照父母期待的標準路徑去發展,而是按照自己的心性去發展和成長。作為父母,更需要了解孩子,而不是對孩子指手畫腳。父母最好不要輕易違背孩子的日常個性——有的孩子習慣私下里自娛自樂,有的孩子喜歡人前表現,這僅是一種選擇而已。最好的教育,有時就是一種簡單的成全。作為彌補,可以嘗試邀請雙雙或其他朋友來家玩,讓得得在熟悉的環境里表現,從而感受到旁人的友好,逐漸跨越不敢表現的鴻溝。
2.理解人性的多面性和復雜性
得得愿意在家人面前表現,并不意味著就愿意在大街上表現;昨天喜歡跳舞,并不代表每時每刻都想要跳舞。這就是人的多面性和復雜性。所以,父母不能基于以往的經驗,就貿然用線性關系預測并反復建議孩子做這做那,以免孩子反感。孩子愿意就跳,不愿意就不跳,這是接納,也是尊重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,爸爸想要孩子配合,就要首先配合孩子。可以多給孩子一些選擇和啟發:“你昨天在家里跳得挺好的,現在你愿意讓我們欣賞一下嗎?”鼓勵、尊重、給孩子選擇的空間,孩子才有可能愿意去做。命令、強迫反而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和排斥。
3.克服潛在的邏輯思維缺陷
父母往往認為不愛表現的孩子會失去很多機會,卻沒有看到孩子性格中的優點。這種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維著實害了不少父母。一旦孩子表現不如自己期望中的那樣“好”(尤其別人家孩子“好”的時候),父母就會焦慮和擔心,于是就要揮著“鼓勵和引導”的大旗來改變孩子,結果讓孩子更加反感。
鼓勵和引導從來沒有父母想象的那樣完美:一句話就打動孩子,一個舉動就能改變孩子。有些家長心中事先埋下這樣美好的愿景,一旦自己實踐失敗,挫折和不甘心或許就爬上心頭,因此產生一些負面情緒。其實得得拒絕了爸爸的建議,爸爸也無需尷尬,只需放下自己的面子,回應“好的,你想跳的時候再跳吧”即可。
4.表揚孩子時“對事不對人”
當孩子樂意將自己的所學展示給家人的時候,無論是手工、畫畫作品,或者說兒歌、跳舞、唱歌,或者做小實驗,是為了和家人分享自己成長、學習的快樂,所以家長要多鼓勵孩子,肯定孩子做得好的地方,少指手畫腳。比如得得爸爸可以這樣具體地肯定孩子:“你的動作和音樂配合很好”“小胳膊伸得很直”“身姿挺拔,像小天鵝”等等。看看孩子的反應,不要上來就急于發表負面評價“你轉圈不穩”,而是說:“你看爸爸這樣轉圈是不是就穩當了。 ”讓孩子自己觀察、領悟 。不要籠統稱贊“你真棒 ”,這是觀察者對孩子的主觀評價和印象,容易讓孩子追求他人的肯定,而將跳舞的樂趣放在了次要位置。當然,更不要妄加評論“這都什么呀”,以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。
總之,養育孩子的過程就是我們不斷地了解孩子、了解自己的過程。讓我們和孩子一起,做更好的自己。
文章選自《學前教育》家教版2019年第5期
上一篇: 觀察記錄個案分析:“她是自閉癥嗎?”
下一篇: 個案分析觀察記錄:你這孩子真小氣
最新文章:
熱門推薦:
已回答相關問題:
-
...定好主題墻的主題,我們就可以將主題墻展現。我們...
看不見聽不見 閱讀人氣:135
-
...個新手上路,對其中的酸甜苦辣有深刻的感受。第一...
江雪 閱讀人氣:1258
-
...。
尹老師說,我們要讓自己的孩子有過做天使的經歷...
英子 閱讀人氣:361
-
...覺得特別有挫敗感,我發現不知道是我上課不夠生動...
李詩蘭95 閱讀人氣:875
-
我想問一下當幼兒老師怎樣能變得自信勇敢一點?我比較...
LY 閱讀人氣:17